BBC扎心实验每天跑步45分钟,竟不

我是个几乎不会锻炼的人,对我来说站着就是最大强度的锻炼。

虽然早就知道锻炼有数不清的好处,一直想迈出第一步,但一看到周围苦逼锻炼的人,每天在健身房汗如雨下地度过一、两小时,任谁都想打退堂鼓吧?

但是,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竟然让我迈出了锻炼的第一步,因为它让我知道,锻炼根本不是一件苦差!

这部纪录片还说:那些辛苦在健身房锻炼1、2个小时的人,根本是吃力不讨好。只要掌握方法,每周只要2分钟,就能达到极佳的健身效果!

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是医学记者迈克尔·莫斯利教授(DrMichalMosly),他一直是个懒惰的人,在锻炼这件事上,他想花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回报。

为了完成他的梦想,整个BBC团队火力全开,陪他拜访各个领域的运动专家,找寻超高效率的运动方法。这个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锻炼的真相》(ThTruthAboutGttingFit)。

任何想要运动又不想费力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这部纪录片!

1

走1万步,不如步

纪录片一开始,迈克尔就要推翻一个流行的说法:“每天走一万步,就可以保持年轻健康。”

一万步的说法,最早来自50多年前的一起营销事件。年,日本一家公司发明了“万步计”计步器,在赞助东京奥林匹克的同时,靠着一句“每天一万步”的广告词深植人心。

但是一定要走1万步才有效果吗?

为了寻找真相,迈克尔请教了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的罗伯·科普兰教授,他将安排一个对照实验,来验证这种理论。

BBC纪录片为了让大众理解,往往采取样本小、不够严谨的实验方法,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他把6人分成两组参加实验:

第一组(吉莲、戴夫、戴伦):每天走1万步,不限速度,大约8公里。

第二组(内森、盖瑞、朱迪):每天3次10分钟,快步走,约走步,大约2.4公里。

实验中,两组成员都戴上活动监控器,这能追踪他们一整天的活动,还可以监测他们的心率。科普兰教授表示,运动带来的心率增加可以强健心肺功能,是衡量运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实验开始后,第一组成员为了达成1万步的目标,费尽苦心,因为1万步实在太难完成了!

3人当中,只有戴夫和戴伦勉强完成了任务。而吉莲洗个碗,还故意来回走好几趟,但一天内只走了多步。

相比之下,第二组成员就轻松多了。

他们相约快步走,10分钟一晃而逝。不知不觉间,他们就轻易完成指标。

一边是艰难前行,一边是轻松达标,他们的运动效果如何呢?

科普兰教授公布了令人意外的实验结果:

虽然第一组更累,但第二组运动效果更好!

他解释,这是因为第二组采用的快步走,属于中等到剧烈的体力运动,强度比平常走路提升了30%。

相较而言,虽然第二组走路的时间更短,但心肺锻炼的强度更大,所以效果完胜第一组。

2

每周2分钟的锻炼,效果惊人

迈克尔的第一个发现,为他每天节省了步。

但偷懒的他,还不满足于此!上次他发现了更省力的运动,这次他将矛头转向更省时的运动方法。

他去拜访了高强度间歇性锻炼(HIIT)专家尼尔斯·沃拉尔。

沃拉尔专家安排6名白领,参加一项为期5周的锻炼计划。

在锻炼前,这6名人员先进行有氧适能测试。

有氧适能指的是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有氧适能好的人,跑个米都不带喘的,反之,有氧适能差的人,爬几层楼梯就会气喘吁吁。

测试过有氧适能后,尼尔斯·沃拉尔要求这些参加的白领,每周在动感单车上,进行3组40秒的HIIT训练。

也就是说,每周他们只需要锻炼2分钟。5周下来,这些人总共只运动了10分钟。

然而5周过去,当6名白领再次接受体能测试,他们的有氧适能平均提升了11%!

沃拉尔解释,这是因为HIIT可以激发深层肌肉。

深层肌肉蕴藏在身体骨骼周围,起着协调身体、支撑骨骼和关节的作用,普通锻炼很难涉及到,而HIIT恰恰可以将他们激活。

另外,HIIT还能快速消耗肌糖原。

肌糖原,就是肌肉里储存的糖,人在剧烈运动时身体会分解肌肉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沃拉尔让一名白领做了2分钟3组的HIIT后,对比了他运动前后的肌糖原水平。

结果显示,他的肌糖原水平下降了24%之多,如果用其他运动方式,可能要45分钟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最后,HIIT同时还能锻炼心肺,改善整个心血管系统。

HIIT虽好,但不是人人都方便去健身房踩动感单车。为了让所有人享受到HIIT的好处,迈克尔特意邀请诺丁汉大学的贝丝·飞利浦,设计出一套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的HIIT训练。

这套训练共耗时5分钟,分别是:1分钟张臂跳跃、1分钟深蹲、1分钟快跑、1分钟张臂跳跃、1分钟深蹲。

你也可以在家轻松完成这套动作,运动效果媲美动感单车的HIIT。

3

轻哑铃和重哑铃,效果没差

除了HIIT,力量训练也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锻炼方法。

为了找出效果最好的力量训练方式,迈克尔来到格拉斯哥大学,那里的运动研究者斯图尔特·格雷和瑙伊·斯特凡纳奇,正在测试举重物和举轻物,哪个效果更好。

他们设计的实验,由5名女性完成。在实验开始前,所有人都接受了力量测试,研究人员将记录她们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实验过程中,参加者一只手举重哑铃,一只手举轻哑铃,两只手都是要举到没有力气为止。举轻物的那只手,比起另一只手,要花费更长时间才到达疲劳点。她们的腿部也进行了一重一轻的锻炼。

6周内,她们每周都进行了2组训练。训练结束后,她们重新接受了力量测试,结果表明:

举重物和轻物根本没有任何差别,双手双腿肌肉强化的程度几乎一样。

她们双手肌肉都强化了18%-19%,双腿肌肉也都强化了25%,并没有因为两边受重不同而有差别。

得知这个结果后,5名参加者纷纷表示,她们宁愿举重物,因为时间短。

因此,想节省时间很简单,只要举重物就行了。

4

跑步不会伤膝关节

和力量训练不同,跑步不需要任何器具和设备,非常方便执行,所以也是最流行的运动。

为了探求跑步的真相,迈克尔来到了伦敦圣玛丽大学,请教锻炼家约翰·布鲁尔关于跑步的问题。

我们总是以为,跑步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然而这是真的吗?

布鲁尔表示,跑步不仅不会伤膝关节,还对膝关节有益。

这是因为,跑步所产生的规律性压力,可以把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带入关节软骨,有助软骨修复生长。

主持人迈克尔觉得难以置信,所以布鲁尔就让他做一个对比膝盖压力的实验。

实验中,迈克尔在膝盖部位戴上感受器,然后在指定位置走一段距离,紧接着他又跑相同的距离。

随后,电脑会分析走路和跑步时膝盖产生的压力。虽然比起走路,跑步时膝盖的压力更大,但造成压力的时间更短。一般来说,跑步产生压力的时间,只是走路产生压力的时间一半,因为人在跑步时步幅更大,脚和地面接触的时间也更短。

在上述实验中,迈克尔跑步时膝盖承受的总压力,比起走路时还要小。

布鲁尔表示,这些压力完全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因为人体构造完全可以负荷走路和跑步。设想一下,我们的祖先如果不能跑步,他们怎么在大自然竞争中存活下来呢?

不管是躲避猎物还是追捕猎物,人都要用到跑步的技能,这项技能一直沿用至今。

尽管如此,但如果跑步方式不对,比如跑太快、跑太久、在不平坦或湿滑的地面跑步,都可能造成损伤。

5

跑步和抽大麻一样快乐

拜访了多位运动专家,迈克尔已经掌握了4大锻炼真相:

1、每天慢走10,步,不如快走3,步。

2、每周2分钟HIIT,可以有效提高有氧适能。

3、花短时间举重哑铃举到累,可以有效强健肌肉。

4、跑步不会伤膝盖。

迈克尔的下一站,是去拜访生理学家西尔莎·奥苏利文教授,他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那么热爱跑步。

奥苏利文教授说,人在跑步时会产生内源性大麻素。这种人体自发产生的物质,结构和大麻中的大麻醇十分相似,都会激发情绪积极、增加食欲、带来快感。

除了跑步,其他锻炼也能产生内源性大麻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一天不锻炼就不舒服。因为锻炼的确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奥苏利文教授认为“内源性大麻素”是身体设立的一个鼓励锻炼的奖励机制。

为了让迈克尔亲眼目睹跑步的威力,奥苏利文教授安排了3名跑步爱好者慢跑。

跑步结束后,参与者体内的内源性大麻素比跑步前增加了30%!

奥苏利文教授说明,这种锻炼时产生的内源性大麻素在安全范围内,可以让人兴奋到恰到好处。

一看完《锻炼的真相》,我就跃跃欲试,马上做了个5分钟HIIT运动,果然马上产生了High的感觉。

原来,锻炼也可以是件简单快乐的事!朋友,你不妨也试试!

————————

延伸阅读1:

好看的肉体那么多,有趣的灵魂那么少

一辈子很长,要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林夕曾给陈奕迅写过一首歌——《阿怪》。

阿怪说:“生活不能安排,不能按理出牌。时间好快,还没试过亲身种小麦,来不及到北极看苔原带,来不及看一朵花怎么盛开,说没有时间谈个恋爱。”

有人说:有趣如阿怪,拿不走的他都不买,他还长得帅,女人一见他就发呆。就这样,“有趣”这一属性总是不自主地被我们带入到择偶标准中,慢慢的才会领悟到:跟有趣的人一起生活,才算是过日子。

1

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身材矮胖,其貌不扬,但却异常受身边人喜欢,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的每一句谈吐,都趣味十足,自然而然,跟他呆久了,烦恼也就少了。

某天A君跟她老公闹矛盾,当着那朋友的面破口大骂起自己的丈夫:“我那个老公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话音未落,那朋友便接过话茬说:“你这样骂他当然令他不能接受啦,改成‘真是猫改不了吃小鱼干’就会好很多,记住了啊!”

说完A君立改怒目,失口笑了出来。一句趣言趣语便将原本想倾诉的烦恼瞬间驱散,有这样的朋友,实在难得。

那朋友开起父亲的玩笑,也让人啼笑皆非:

某天他邀请我们几个好友去他家吃饭,刚进门就被门口鞋柜处堆放的旧报纸杂志阻挡着,人多换鞋不方便。

其中一位来客说:“老人家喜欢囤东西,什么都不舍得扔,这是节俭的优良传统。别怪他们,实在要说,你要温柔地劝劝他们。”

那朋友听罢,马上对着坐在客厅的老父亲说:

“我说爸,咱来算笔账,咱这家要是搁在上海,就你现在放旧报纸的这块地方,现在大概需要6万块……”

听完这话,再看他那副滑稽而又带点认真表情的脸,瞬间就把大家逗乐,活跃了整个屋子的气氛。

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待在什么场所,和有趣的人相处,永远不会感到难堪。有趣这一特性,更多的像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教养,如和风细雨那般,滋润心情,温暖心绪。

2

这样的钱钟书,也许我们都未曾知解过:

他会在半夜从被窝里钻出来,拿一根长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打架。每天临睡前,他会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都埋进去,等着看女儿惊叫,再一件件取出来。甚至,他还会捉弄他的夫人。

趁着杨绛先生午睡正沉,他便用墨水在她脸上画个花脸,待她醒来发现后,望着钱钟书“小人得志”那般的笑脸,自己也不顾什么跟着大笑起来。

他们的生活简单、充实,又不失小趣味,一直保持着如孩童般的真性情,令人羡慕。

可生活,恰是需要这股淡中有甜的滋味。这也许像是在某个冬天的广场上,四处聚荡着鸽子,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小姑娘在跳着跑着,到了黄昏,暖和了一些,爸爸妈妈拉着她的手又说又笑地回家……

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可在稀松平常的周围事物里,若身边有人能把阴暗抹去,给自己身边最亲近、最爱的人留下一抹最愉悦的晴朗,日子的味道便能幸福甜蜜起来。

这对于一起过日子的两口子来说,更为重要。

3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性情暴烈的妻子,时常不考虑他的感受就做出一些令他难堪的事。

某次她因为争吵而恼羞成怒地往楼下的苏格拉底泼了一盆水,湿身的他当时被路人嘲笑着,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而苏格拉底却笑着说:“不出所料,雷声之后,必有倾盆大雨。”

一句幽默的语言,瞬间化解了这场夫妻争吵的尴尬。

麦凯蒂提到:“女人总是想方设法,寻找一种能证明男人聪明的东西,而我相信,对周围形势反应积极、会开玩笑、把你逗得前仰后合的人,都拥有大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家庭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冲突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而有趣的人,则能让双方的冲突瞬间奔溃,从而以善意的幽默化解了一切即将到来的爆发,这相对于情侣或家庭生活来说,有趣,不失为一种高贵的伴侣品质。

想让自己变得有趣或是让生活充满情趣,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说白了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细致入微的美妙,每个人都可以变得趣味十足。如果还是太难做到,大可学习美国的摩西奶奶那样,她说:

“有自己真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

她的生活圈子从未离开过农场,七十多岁时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才拿起画笔开始绘画。这样一个简单的兴趣,却改变了她的晚年生活。她一直画到了岁,留下了多幅油画作品,让人无比惊叹。她曾说,如果不绘画的话,兴许会养鸡。

做什么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充实。

杨丽萍老师亦是如此,年至花甲,即使无婚无子,却也在苍山洱海边搭建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宫”,自种瓜果蔬菜,养花惹蝶,简单,却盎然生趣。

如果我们还在抱怨生活太无趣,大概是因为宅在家里作茧自缚般抑制了自己的趣味发散。利用闲暇时间,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总能将无聊打发。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容貌总会改变,面颊不可避免要松弛,可是对于生活的趣味则如同一技傍身,学习不来,学会了就丢不掉。

粗茶淡饭不要紧,朋友散场没关系,兵荒马乱也无所谓,只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一盏红烛,一杯烧酒,可饮风霜,可温喉。

————————

延伸阅读2: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

甘北

1

上半年,婆家的奶奶过生日,九十大寿,我们回了一趟家。

酒席摆了八张桌子,名副其实的四世同堂,儿子们在张罗跑堂,孙子们在聊天叙旧,曾孙们围着饭店的空坪,一圈一圈地追逐嬉戏。

那场景很温馨,奶奶开心得很。

她穿着深红色的新衣服,坐在饭店门口的长凳上,笑眯眯地看着后辈们热闹。

老人们都喜欢热闹。《红楼梦》里贾母听戏,都只听欢快热闹的曲子。

因为晚年的生活,多半,是独孤的。

就像婆家奶奶那样。在我印象中,她总是坐在大院里晒太阳,时间像凝固似的,不走,不动,奶奶就那么坐着,一坐就是小半天。

那画面像被定格了。

我们洗完衣服买完菜,带小朋友出去逛了一圈,奶奶还在那儿坐着,就连神情都未曾换过,沉默的,宁静的。

我时常会想,那些晒太阳的清晨和午后,奶奶在想些什么,又或是什么都未曾想,时光已从头顶略过?

奶奶也曾有过青春,奶奶还曾是个能干的女人。

听婆婆讲,年轻的时候,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家里孩子多,吃不饱,她一边料理家务,一边下地干活,手脚利索而勤快,没有人不佩服的。

可如今,再能干的人,也老了。

老人最喜热闹,老人最怕分别。

生日宴散,我和老梁要带孩子回城,奶奶来送我们。她站在车窗口,目不转睛地看着两岁的小曾孙,眼睛湿漉漉的,自言自语似地,一遍遍问道:“下次什么时候回,多点回来看看……”

我说:“奶奶,我们过两个月就回来。”

奶奶抹了抹眼圈:“别等到过年才回啊,别等到过年……”

不知道为什么,听完那句话,我的鼻尖就酸了。

2

外婆的晚年,比婆家奶奶热闹了一点。

她跟舅舅一起住,家里有三个小曾孙,都是鬼精灵的顽童,一起吵闹,一起玩耍,偶尔还会去找外婆要东西吃,欢声笑语不断。

但外婆身体不太好,早几年摔断了腿,大前年又查出乳腺癌,做了一场大手术。风湿、头疼、肩周炎,就连感冒这种小病,对老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折磨,时常一场咳嗽,就是两三个月。

我回去看她,她很开心,坐在房间的藤椅上,给我讲她日常的生活。

她说白天就在门口晒太阳,跟孩子们一起玩耍。晚上孩子们要看动画片,她就不看了,一个人回房间,泡上一壶茶,把两块小酥饼泡软,一点点坐着吃。酥饼吃完了,就该睡觉了。

晚年的一切,都像放慢了似的。

大时代的日新月异,跟老人是没有关系的。

他们力所能及的,不过是卧室到院子的距离。

而外婆还有更沉重的心结——外公走了,她没有收入了。

家里的子女都算孝顺,吃的、喝的、现金,都力所能及地给她老人家。

但外婆好强,年轻时出了名的精明能干,一辈子没跟人说过软话,没求过人办事,如今要靠后人养着,就总有心理负担,生怕会拖累子孙,生怕成为一个累赘。

为了不成为“累赘”,八十岁高龄的她,依旧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地或洗碗。甚至连身体不舒服,都总要到撑不住才开口……

怕。怕子女花钱,怕子女要请假,怕子女担心……

原本风风火火的精明主妇,晚年变得沉默、寡言。

有那么几次,外婆跟我聊到这些,突然就抹起了眼泪:“现在的外婆,早不是从前的外婆了……”

3

爸妈如今快六十了,也不是以前的爸妈了。

以前我爸性子很暴躁,大魔王似的,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人。

去年,我接了他和妈妈过来住,顺便帮我照看下孩子。这一年里,他没骂过我一句。我说想吃什么,他第二天就张罗去买。老梁说给小孩子看战争片不好,他果然再没看过抗日神剧。

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到了某个年纪,父母的顺从是卑躬的、讨好的、小心翼翼的。像想得到夸奖的孩子一样,先把东西捧到你跟前,再偷偷地抬眼打量你,及至你眉开眼笑,他才跟着笑起来。

这种讨好令我心酸。我的父亲啊,他原本是个专横霸道的人啊。

最令我心酸的是,早几天,我们把换季衣服拿出来洗,他竟跟我说:“你的衣服都是手洗的,怕机洗洗坏了……”

穿了几年的旧衣服,不值几个钱,可爸爸就是怕。

他怕他洗坏了,我会责备他。

我宁愿相信他是老了,性子温和了,脾气变小了,也不愿相信,他是在害怕,害怕子女嫌弃,害怕自己成为一个累赘。

但显然,关于变老这件事,正当壮年的我,所知太少太少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以为,安享晚年就是给他们足够的钱,让他们在家闲着,没事喝喝茶,打打小牌,带带孙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如今我发现自己错了。

对于老人而言,或许他们最需要的,是延续自己的社会生命。像青年人一样,去上班,去社交,去发光发热,去畅所欲言。

可是,这对老人而言,偏偏是最大的奢求啊。

就拿我爸来说,医院,都必须我们陪同了。不会用诊疗卡,不会用挂号机,更弄不懂一楼拿药、二楼就诊、三楼化验、四楼办理出院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他站在柜员机的电子屏前,眼睛里都是茫然和胆怯,怕把机器弄坏了,怕把卡吞了,怕按错了密码,把钱全部锁死了……

看到那样的父亲,我甚至会忍不住想,我们在路上看到的那些慈眉善目的老人,到底是真的慈眉善目,还仅仅是因为老了,不得已换了一副面孔啊?

4

对于衰老,我们一无所知。

我曾在许多文章里,写过代沟这回事。

年轻人容易陷入一种偏执,认为那些脱离时代的老人,是因为自身的懈怠而被潮流抛弃。为什么有些大爷大妈那么洋气,另一些却不可以?

就是不可以啊。

就像你无法对一个古人说,缠脚是不对的,纳妾是犯法的,婚姻是自由的。

一个人要获得超于他所在时代的认知,实在太难太难了。那是他们认定了一辈子的事,年轻人又要怀着怎样的自私,才会理直气壮地要求他们,要像百里冲刺一样,不断跟上子孙的步伐呀?

他们体力不济了,他们真的跟不上了啊。

眼睛看不清了,耳朵听不清了,腿脚不便利了,就连牙齿都不好使了。

正如张泉灵在一档节目中说的那样,许多老人甚至不敢独自在家洗澡,因为害怕滑倒在厕所里,几天后才被人发现……

那种恐惧和怯弱,我们依旧一无所知。

我听过许多年轻人畅想晚年,自由自在,游山玩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状态,因为它同时满足了三个条件:有钱、有自由、身体健康。

可总有一天,连山水都看不动了啊。

人缩成一个剪影,坐在角落里,坐在阳光下,耳边是子孙的家常,菜买多了,肉买贵了,饺子包露馅了,一切近在眼前,一切远如天边。

他成了一个局外人。

作家淡豹写老人的生活,做糯米藕,甜甜的并不爱吃,但这玩意极费时间,糯米泡发,一点点用筷子塞进藕里,做好了,天就黑了。做烙饼,不是一次性烙好了再吃,而是吃一张、烙一张。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用孤独这样肤浅的词,可以形容尽的。

我们终将迎来自己的晚年,像我们的祖辈,像我们的父辈。我不知道那个时代,晚年生活会不会多姿多彩,养老院和科技是否能排解一部分孤独。

但在衰老还未来临之前,请努力活好每一天。

以及,多点关心我们的长辈吧。

谅解他们的偏执,体谅他们的顾虑,如果他们愿意洗碗,就让他们洗碗,如果他们愿意做饭,就让他们做饭。工作的事儿,挑点好的告诉他们。子子孙孙,常回家看看。

他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局外人,就不要再让他成为家的局外人了。

(本文源自

“小五丑”公号)

----------------

更多文章,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小木头小”或扫描







































308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chaoshi.com/jzzj/jzzj/120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