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无论是对于哪一种文化和艺术而言,其生命力都在于不断的繁衍和在繁衍中有效的创新。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更是艺术家坚守自我、鼎新革命的过程。年5月30日至6月18日,“传承与创新:中国文联澳门艺术人才访学交流团”在北京和澳门两地成功举办,对于这个主题,澳门和内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看法。因此我们设立了“传承与创新”这个专题,与大家共享不同的思维火花。
新工笔,平行或隶属于新水墨,和新水墨一样,是两个有争议的词语,或者说,这使中国画领域某种新现象的命名遭遇到了词与物关系的纠缠问题。到底有无新工笔的实?冷静观察中国画近年来的发展,应该承认确有一种不同于惯常所知的工笔画作品大量创生。但词的被质疑,是因为“新”的所指游移而宽泛,造成了界定新工笔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困难。不过,从既有事实出发,梳理新工笔的源流,分析其特点,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建构策略。
在近三十年颇为繁盛的中国画创作格局中,这种面目一新的工笔画是逐渐引人瞩目的。起初是85新潮退潮后的徐累,选择了立于当下回望传统的路向,用宣纸与笔墨创作了在中国画领域中颇异样和另类的作品。至新世纪之初,对工笔画新貌的探索渐有集团之势,一大批青年艺术家崭露头角,部分中年艺术家也开始转变画风,以至于几乎每届全国性的中国画大展,甚至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都会听到写意衰落、工笔独秀的惋叹之声。在这种态势的刺激下,同时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展览结构的多元,一批院校体系培养的青年艺术家以更为新奇、激进的观念创作出大批工笔画作品,因其数量多、质量高和力量强而被适时地冠以“新工笔”之名。
邓远清《镜中的风景》
方政和《环太湖——雁行归来》
客观而论,新工笔一如当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命名并不严谨。关于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曾引发持续的讨论。同样,尽管不如前者热烈,但关于何为新工笔的讨论也莫衷一是、聚讼纷纭。不过,就如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者有基本共识一样,参与和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看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