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工程军训的小历史

军训的小历史

军训是新生们面临的“开学第一课”,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军训更是深刻的“青春记忆”。也许大家不知道,我国军训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哦~今天学姐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下军训的前世今生!

射御之术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在中国,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根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   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周礼·保氏》中如是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被后世尊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由于学校实施文武并重的教育,所教学生大多文武双全。例如,在孔子的弟子中,文武兼备者有72人。那时,人们都把军事技能的高下,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所谓“射御足力则贤”(《国语晋语》)。   到了春秋之世,军事训练仍非常重要。《孙子吴起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军事家孙武去见吴王,吴王问他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便拨了一百多位宫女给他。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嬉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吴王听说要斩他的爱妃,急忙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再想想自己的教官!是不是瞬间变得和蔼可亲了许多……)   春秋时期,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排演战斗舞蹈(“武舞”),也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参加武舞的人员,一般都手持戈盾,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既用来激励舞者本人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尚武精神,又促使参加舞蹈者熟悉作战动作的要领,为实战作必要的准备。军训开始“失宠”再到秦汉之时,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其实,秦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仍对军训十分重视。但统一政权之后,除加强边防,用兵的机会变得很少。为防范平民造反,便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收缴天下兵器,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   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萧条,却并未废止,因为在地方学校教育中仍有军训的内容。东汉王莽执政时,每年春秋之际,经学家刘昆都会带领五百多名弟子习武,以致王莽怀疑其图谋不轨,把他及家属都关了起来。可见,私学以传授经书为主,但也包括射击御等军事训练的内容。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也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举后,文举不考武学,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唐朝在开国之初确立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年)曾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唐玄宗李隆基于先天元年(年)亦说:“先王务本,君子之教,化人成俗,理国齐家,必由於学矣。”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此外,理学开始萌芽,逐渐形成重读书轻实践,重静坐轻活动的教育理念。   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军事训练就变得毫无必要了。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除了历朝历代开国打江山很短的时间里重视一下军事训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文人闭门只读书的情形。虽然文武并重,但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明、清两朝开国皇帝都以武得天下,自然重视学校的军事教育,朱元璋力图在学校恢复孔子的“六艺”。他在洪武三年(年)批示,要求国子学和县学学生都要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并在科举考试中加试“射”、“骑”科目,有了考试的引导和政府对器械的投入,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发展。   清承明制,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科考试,风气所及,学校军训热情大为高涨,民间也竞相效仿。一些学校除了开设骑射课,还开设武术、举重等必修课,致力于培养文武全才。但是,武功根本敌不过科举八股,军训成了形式主义。   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终明一代,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仍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屡吃败仗致使全国兴起尚武小高潮到了清末,清政府惨遭列强羞辱,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让全国上下意识到了“强兵尚武”的重要性,遂又兴起一波尚武的小高潮。   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应通过学校教育,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清政府于年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同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然而,一战结束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   年,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已为世界公认。我国教育宗旨,亦应顺应世界潮流。”至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把“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随后,年颁发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又随之停滞。军训不及格不能考大学军训的再度复兴是在年。当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   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   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   当时,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和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   当时的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我国学校军训真正走向正轨我国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真正走向正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并从同年冬季起,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进行军训试点,后又增加了北京邮电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在两批14所高等院校中,进行了21个军事专业课题的训练。从年至年间,教育部、国防部依据《兵役法》的规定,又先后批准在全国所中等学校进行军训试点。高等院校重点进行预备役技术军官训练;高级中学进行基础军事训练。实践证明,上述军事训练,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全国53个大、中城市的38所高等院校和70所高级中学或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试点。年,根据党中央有关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当一段时间兵的指示精神,全国又有部分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下连当兵。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局面,开展学生军训时机日趋成熟。年中共中央下发第11号文件,指示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部分学校恢复了学生军训。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发了新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军训的重视。年,我国又在52所高等院校、所高级中学(含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了军事训练试点。年,中央领导同志强调,今后对高等院校新生要集中进行军事训练,过一段严格的军事生活。军训试点的高等院校增加到69所。年扩大到所。为进一步搞好学生军训试点,国家教委、总参谋部、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军事教员的配备,以及学生军训的经费和物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学生军训的迅速发展。年,全国军训试点院校已扩大到所,此外,还有很多非试点院校也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军事训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所高等院校和近所中等学校开展了学生军训,每年参训的学生约占年度招生的一半左右。在年出台的《国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新修订的《兵役法》第八章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高等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置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的军事训练。”学姐有话说虽然很多人都在质疑军训的意义,但是相信看了这篇军训历史后,大家会对军训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首先,我国军训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军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几经起伏,但它从来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次,近代军训再次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丧权辱国的耻辱和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觉醒。有人说,军训对国家有意义,对大学生毫无意义——这是一场为了向大学生展示国家权力的体罚游戏。学姐对于这个观点表示无法苟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军训,那么高三是什么?是向高中生展示国家权力的竞争游戏么?除了增强大家的国防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学姐认为,军训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这些:1.高考后的完全放松到进入大学生活的调整期。高考后的暑期是多么的轻松和自由啊,那么整个假期都是早上睡懒觉,晚上熬夜的你能顺利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么?2.认识认识身边的小伙伴。高中不一样,同学们不再是朝夕相处了。同班同学可能只是上课时才见上见上一面,很多人一个学期都说不上一句话。在匆忙的校园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小生活“努力着。趁着军训这几天,大家有机会坐在一起,相互认识和了解,谈谈彼此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也是不错的。3.这是一个小回忆。就像有些艰苦但是很有意思的集体活动,就像大家去野游,有什么意义?就是走一走,看看风景,而且一般集体野游也去不到什么太好的地方,但是大家在一起活动就有很多乐趣,会创造出很多美好的回忆。对于哪些不停的抱怨军训累,军训苦的同学。学姐觉得,站着肯定比坐着累,坐着又比躺着累,谁都知道在宿舍躺一天吃外卖最舒服,建议你大学四年都这样过来吧。

最后,只是花几天时间给军训,又不要你几年几年地在军营,大家就当体验另外一种生活了呗。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也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这件事的积极意义吧。

期待大家给学姐留言哦,说说那年军训你的小回忆吧!

附上几张我大工程往年的军训美图吧!

晴晴学姐

网络

欢迎







































白癜风最好的外用药
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chaoshi.com/bsgz/22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