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我们可以从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中

由于篇幅太长,故此将全文分两篇发出。

一、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简单谈了下关于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的一些误解,这一篇我准备谈一下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中那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部分。

要借鉴保加利亚的举重训练体系,就得先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本文将从两个“维度”来对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作进一步的介绍——“纵向”的发展历史和“横向”的体系架构。

二、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的起源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运动员(不管他从事什么项目)每天只能训练一次,否则就会因为过度疲劳而影响健康,使成绩下降。但另一方面,五十年代也是重新认识和挑战人体极限的发端期,或许是受到之前世界大战中涌现出的诸多英雄事迹的影响,在那几年里,年轻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勇往直前,不断挑战着前人认为是不可突破的禁区:

年,年仅31岁的大松博文成为刚刚组建的日纺贝冢女排教练,他以前所未有的大运动量训练手下的队员们,每天从下午4点一直练到午夜。年,组建仅三年的日纺贝冢女排便拿下了全国比赛的金牌。

年,年仅21岁的保加利亚举重运动员伊万·尼克洛维奇·阿巴杰耶夫开始尝试一天两次训练。年他在伊朗德黑兰举办的举重世锦赛上以推举.5公斤、抓举.5公斤、挺举.5公斤、总成绩.5公斤夺得了67.5公斤级的银牌,成为第一个在举重世锦赛中拿到奖牌的保加利亚运动员,也是年之前唯一能拿到举重世锦赛银牌的保加利亚运动员。

年,年仅25岁的英国田径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用3分59秒4跑完了一英里。而在这之前,曾有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和教练员们反复论证“人类不可能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适合跑步、肺活量不够大、空气阻力又太大……

时间的脚步很快就来到了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两件事:

一、前文中提到的保加利亚举重运动员阿巴杰耶夫在罗马奥运会上出师不利,仅获得75公斤级第12名,随后便选择了退役,成为一名教练员。

二、此时已成为国家队总教练的大松博文率领身材娇小的日本女排在第三届女排世锦赛上连续战胜人高马大的欧美豪强,直到决赛才在巨无霸般的苏联女排面前败下阵来。此役过后,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也随之扬名全球。

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大松博文的示范让阿巴杰耶夫更加坚信增加训练量是获得好成绩的必经之路,他让麾下的运动员们像自己当初一样每天训练两次,甚至三次。但当时保加利亚举重界的绝大部分人对此都不赞同,即便有“魔鬼大松”的事例在前,他们仍然认为这种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其成功只是暂时和偶然的,而固执的阿巴杰耶夫则被他们称作“疯子”。

在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面前,阿巴杰耶夫不为所动,继续坚持大运动量高频率的训练方法。而事态的发展则给了那些指责和怀疑他的人以当头一棒:从年起,保加利亚举重队连续九年与世锦赛奖牌无缘。秉承魔鬼训练方针的日本女排则先是在年远征欧洲,面对苏联等劲旅22战全胜,之后又连续夺得年世锦赛和年奥运会冠军。

和苏联人在连续失败之后选择了普利列平一样,常年的颗粒无收也终于促使保加利亚人选择了阿巴杰耶夫。年世锦赛后,阿巴杰耶夫收到了国家体委的邀请,出任国家队总教练。

阿巴杰耶夫的上任,对国家队的运动员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他首先把上百个训练项目砍到只剩三十几个,然后又把训练频率从每天一次提高到三次,而运动量更是大到了前所未闻的程度:按照斯巴索夫(保加利亚队举重教练)后来在广州举办的教练员培训班上所说,当时保加利亚队的日训练量最高时超过了吨!

这样疯狂的训练令运动员们苦不堪言,许多人因为劳损和伤病离开了国家队,但收效也随之而来:~年连续三届世锦赛上,保加利亚队都有奖牌进账。而在备战年慕尼黑奥运会的训练中,阿巴杰耶夫把训练项目进一步减少到17个,随后保加利亚队就在奥运赛场上拿下了三枚金牌和三枚银牌,将举坛霸主苏联队掀下了王座!

(普利列平对此表示非常感谢……)

巨大的成功令阿巴杰耶夫十分开心,但他并未就此停步:拥有数千名专职教练和几十万运动员的苏联举重界绝不会就此罢休,肯定要重整旗鼓再次反扑。于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他对自己一手创立的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做出了三个重要的改变。

三、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的演变

农民要想有好的收成,就得从选种到收获都精心料理,运动员的培养也一样。在年奥运会之后,阿巴杰耶夫在三个方面做出了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举重训练的重要改变。

改变之一:进一步压缩训练项目数量,集中训练那些对成绩提高最有效的项目

阿巴杰耶夫做出的第一个改变是继续压缩训练项目的数量。年时,保加利亚国家队的年度训练计划里还有十七个动作,到年就只剩下了抓举挺举、前蹲、后蹲、宽拉、窄拉、高抓和高翻挺八个。训练项目的集中,让最符合竞赛需要的能力能够在训练中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而带来了成绩的大幅提高。就连一向以训练项目花样繁多著称的苏联人后来也借鉴了阿巴杰耶夫的思路,在备战年奥运会前的训练中,他们把常用的训练项目减少到了不足十个,其余的项目“只在运动员有特定需求时才予安排”。

改变之二:打破举重“成人才能练”的传统观念,大幅提前开始训练的年龄

直到七十年代,绝大部分人仍然认为举重是属于成年人的项目,少年儿童不宜练习,所以当时的优秀运动员几乎都是在身体发育接近完成之后才开始接触举重训练的。例如苏联运动员瓦尔达尼扬(年奥运会冠军,辛克莱尔系数史上第二高,运动生涯共41次打破世界纪录)16岁才开始举重训练,阿列克谢耶夫(和年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八连冠,运动生涯共80次打破世界纪录)18岁才从排球转向举重,而波兰的巴扎诺夫斯基(和年奥运会冠军,运动员生涯共24次打破世界纪录)更是在快22岁时才开始举重训练。

阿巴杰耶夫对人体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其中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尤其令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chaoshi.com/bsgz/bsgz/125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