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年度票房冠军编剧告诉你如何制造电

『每天一句经典台词』

“死亡人数,政府统计一千六百二十人。”“实际呢?”“三百万人”。

——出自《一九四二》

文丨毒药君来源丨毒药(ID:duyaoapp)

跟强人合作、先要自由不要钱、对每一个人物都倾注爱、追求有趣的改变、找到电影的题眼、用镜头取代废话、受众批评权不可动摇、学院派要经市场检验。。。

从年到年,从《大腕》到《美人鱼》,从石康、张炭、刘震云、冯小刚、张艺谋到刘恒、束焕、严歌苓、周星驰、袁锦麟,新世纪16位年度票房冠军编剧的经验、方法和态度,或将助力中国影视编剧打造新爆款。

李思臻

学会跟强人合作

《美人鱼》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33.91亿)

导演:周星驰

编剧:周星驰、李思臻、何妙祺、曾谨昌等

在这部披着环保外衣的当代人鱼相恋的爱情故事中,李思臻把轩珊二人的爱情写的悱恻缠绵,通过这条细致的感情线,将环保与自然巧妙的嵌入到爱情与魔幻中,电影的寓教于乐也就达到了。这也是他一直信奉的理念。李思臻说:

所有的故事都需要有感情线的介入,但又要极力避免浓重的说教意味。无论是武侠片、喜剧片、恐怖片,有一种东西你一定要写进去的就是感情。每个编剧都需要懂得去写感情,区别只在于感情上的比例上是多少罢了。此外,你还要学会跟强人合作,(以得到更快的成长)。跟星爷合作就是一件很爽的事儿。他要求很高,但并非不讲道理。如果你的意见是好的,是有用的,他一定会采纳;如果他说不要,一定会有他的理由,也会告诉你原因是什么。

李思臻,香港知名编剧,编剧作品有《风云决》《龙凤店》《美人鱼》等。

袁锦麟

先要自由不要钱

《捉妖记》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24.38亿)

导演:许诚毅

编剧:袁锦麟

电影最后的成果属于很多人,但第一稿应该属于编剧。所以我写第一稿的时候谁都不要碰我。老板邀我写剧本,我先不收钱,就要创作自由。我相信写得好就可以卖,就算写完了老板不喜欢,我也有信心卖给别人。《捉妖记》的灵感是这样得来的:一天,我坐在一个熟悉的咖啡厅,百思不得灵感时,一只从没在那里出现过的小猫,一直黏着我脚边在转,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家猫怀孕的事。我家猫很能生,每胎都有五六个宝宝,不可能每个都养下来,所以在小猫戒奶后,我要在它眼前把小猫拿走送人。每次它都会挡在我面前,绕着我的脚在叫。它应该明白一切只是徒然,而每一两年它都要重覆经历同样的痛苦。这只在咖啡厅出现的小猫,让我代入了猫的心思,也因此写下了人怀上妖胎,生下来,送走,最后把它救回的故事。或许这也是自我救赎吧。

袁锦麟,香港电影人,编剧作品有《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捉妖记》等。

董润年

对每一个人物都倾注爱

《心花路放》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11.69亿)

导演:宁浩

编剧:岳小军、邢爱娜、孙小杭、董润年等

最早写戏不太看重人物,追求的是情节的大逆转。而且对人物有明显的喜恶的情感之分,尤其对反面角色,简直是同仇敌忾。现在懂得每个人物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不同,应该理解和热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戏份有多小的一个人,你也给了他一个存在价值的意义,这是区分好作品和行活儿之间差异的标准。

董润年,新生代编剧,编剧作品有《厨子戏子痞子》《心花路放》《老炮儿》等。

周星驰

创作人要有童心

《西游降魔篇》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12.46亿)

导演:周星驰、郭子健

编剧:周星驰、郭子健、霍昕、王芸、冯志强、卢正雨等

有意见认为《西游降魔篇》用无厘头解构的手法对《西游记》进行了不负责任地阐释。对此,周星驰说:

喜剧里面也可以有惊恐,也可以有爱情。总之,应该很多元化。我觉得作为电影创作人,有童心是很重要的。束焕

编剧不是段子手

《泰囧》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12.67亿)

导演:徐峥

编剧:徐峥、束焕、丁丁

年,一部票房13亿的电影《泰囧》,一部收视夺冠的电视剧《民兵葛二蛋》,以及春晚金句频出的小品《扰民了您》,让一直默默无闻的束焕,事业全面开花,一跃成为国民喜剧第一编剧。在他看来,段子破坏了喜剧电影的完整性。束焕表示:

我认为段子手和编剧其实是两种职业。段子手可以写出很精彩的台词,但写剧本还是需要结构。中国喜剧可能是受到网络和自媒体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段子化、碎片化的东西,这与电影是有一定冲突的,电影讲究的还是完整。比如憨豆先生一直在做喜剧短片,也是碎片化的,但最后推出的憨豆大电影却是完整的故事。我个人是非常介意从网上摘抄段子的。我的作品中可能也会有很有趣的桥段,或许会与某个段子较为雷同,那不过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而设定的情节,如果让我把某个段子原封不动地用在台词里面,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束焕,著名编剧编导,有"国民喜剧第一编剧"之称,编剧作品有《我爱我家》《民兵葛二蛋》《泰囧》等。

严歌苓

追求有趣的改变

《金陵十三钗》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6.09亿)

导演:张艺谋

编剧:刘恒、严歌苓

电影剧本对小说原著的改动非常大,既是小说原作者、又是《金陵十三钗》的编剧之一的严歌苓说:

我不认为自己的小说不能碰,因为从小说到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一次,我们对小说几乎进行了一次再创作,其内容在剧本里只占三分之一的分量。电影改变了小说原有的东西,对此我很看得开。由于电影篇幅的原因,有些细节交代得不够清楚。但有些地方改得特别精彩。比如将原来的老神甫改成假神甫,体现了战争能够在刹那之间改变一个人。他的人性中有沉睡的一部分,没有战争可能永远沉睡,战争把极致环境推到他面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沉睡的部分突然复活,他突然觉醒,这是一个挺有趣的改变。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编剧作品有《金陵十三钗》《天浴》《梅兰芳》等,曾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苏小卫

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

《唐山大地震》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6.73亿)

导演:冯小刚

编剧:苏小卫

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提速,编剧创作面临着多方诉求,以前那种单纯、主观、自由的创作显然是不存在了。编剧不仅要会写故事,懂电影,有规定性的创作能力,更需要“完成任务”的能力。所谓“完成任务”,就是你的剧本写出来能符合各方面的要求,投资方觉得可以,导演觉得这是他想要的,演员也觉得能施展。尽管这些诉求有些可能还是彼此冲突的。对于编剧来说,妥协特别重要,不能说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别人的诉求都不对,只有我的艺术诉求是对的。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失去判断力和独立性。尽管你是在为实现别人的想法而工作,但也不能乱来。不能只为过关而不顾逻辑,不能只为交差而愧对良心。

苏小卫,著名编剧,编剧作品包括《那山那人那狗》《暖》《唐山大地震》等,她是获得华表奖、长影节、金鸡百花奖最佳编剧最多的编剧之一(七次)。

王兴东

对艺术虔诚的信仰

《建国大业》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4.16亿)

导演:韩三平、黄建新

编剧:王兴东、陈宝光

目前,原创少了,IP多了;烂片多了,精品少了。对此,王兴东说:

现在的作家不像早年那些作家一样深入生活,把自己泡进生活中去,去感受底层人的苦乐、哀悲、忧伤、追求和希望,而是闭门造车,真情实感少了,无病呻吟多了,嫁接拼凑多了,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创造自己,用别人的料来加工自己的东西。现在原创精品少了,烂片一窝蜂地出现,第一个是缺少生活经验,第二个缺少真情实感,第三个是缺少创新精神。创造精品,需要时间打磨,需要深入生活,需要精益求精,需要有对艺术虔诚的信仰。

王兴东,国家一级电影编剧,编剧作品有《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等,20余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夏衍奖等。

冯小刚

找到电影的题眼

《非诚勿扰》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3.25亿)

导演:冯小刚

编剧:冯小刚

人靠衣装马靠鞍,片名是一部影片最重要的包装。如同人名一样,起得好,别人便会过目难忘,起不好,很容易就被忽略。对此,冯小刚说:

我在写剧本时,就在想片名该叫什么。剧本开始就是给葛优写征婚启事,启事末尾得有一个落款。这时让我联想到之前去写字楼,很多公司墙上会贴一个谢绝推销等,写着非请勿入;一些征婚启事会写非诚莫问。所以我决定让葛优在征婚启事末尾写上“非诚勿扰”。《非诚勿扰》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事实上,这四个字正是整个电影的题眼。刘恒

不能没有利他的思想

《集结号》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2.50亿)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恒

成为一名好编剧,恰当的世界观非常重要。不能要求编剧是一个高尚的人、道德感强烈的人,但编剧不能没有高尚的理想、向善的信仰和利他的思想,不能不善解人意。只有成为这样的人,思想的血肉才能渗透到作品中去,以此和读者交流,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营养。《集结号》最初的结尾,大家的意见是让谷子地死在煤堆上,我说必须要留一个人活着。观众是相信神话的,神话的必然要素是主人公登上山顶而非从山上滚下来,这不仅仅是抚慰,而是一种信仰:善必然战胜恶。善最终被压倒,这不符合我的价值观。

刘恒,中国著名影视编剧,有"中国第一编剧"之称,编剧作品《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秋菊打官司》等,《集结号》获得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张艺谋

挑选一个好故事

《满城尽带黄金甲》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2.91亿)

导演:张艺谋

编剧:张艺谋、曹禺

电影在赢得高票房的同时,而其反映出的“奢靡、乱伦、胸猛”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对此,张艺谋说:

我是一个导演,不是一个作家,我的强项是用画面讲故事,所以要选一个好故事。《雷雨》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故事集中在24小时,戏剧冲突非常强烈,有古希腊悲剧的影子,人物有设计感,作品很有思想,表现了封建文化对女性的折磨和摧残。《黄金甲》是后宫戏,不是上朝,没有大臣,是自己家里,内宫的氛围。唐代的开放到了宋明理学才抑制下来,唐代节庆时街头有裸女相扑,唐代所有的仕女图都在穿戴上要开放一些。《黄金甲》的造型对唐代服饰作了还原,同时呈现了后宫的感觉。张炭

曾经也是枪手

《无极》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1.81亿)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张炭

张炭如今是大名鼎鼎的“九亿编剧”,可是当年也有过很悲催的日子:不受重视,不能署名。那个时候的张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枪手”。对此,张炭表示:

当年我跟在徐克导演后面做编剧,他有一大帮编剧,给我们起了个名字叫“大富豪小组”,就像应召女郎一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每次我们去见他,都必须交出作品,而且只给报酬,没有署名权。   编剧找枪手,这在行业内很普遍,也可以理解。创作和写作是两回事,一部电视剧那么长,一个人怎么可能从头写到尾。编剧负责大方向,然后分工给写手来写,事先谈好酬劳和署名的问题,避免事后发生纠纷。

张炭,香港著名编剧,编剧作品有《正红旗下》《一刀倾城》《黄飞鸿2/3》《新龙门客栈》《无极》等。

陈文强

用镜头取代废话

《功夫》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1.73亿)

导演:周星驰

编剧:周星驰、曾谨昌、霍昕、陈文强

剧本当然是写人、故事、对白、情节、戏味,但不可以忽略“影像”,而要尽量顾及“影像”,这其实是可以省回很多文字的。导演为何要删你的剧本内容,因为他真的可以用一个镜头便取代你一大堆“废话”。如果你在创作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这样,简洁,明了,导演会欣赏你。你一定要清楚,你写的是“电影”剧本,所以要在“影像”方面下些功夫,简单的方法便是多看电影,留意镜头怎么运用,有些地方为何没有对白,却令你有感觉。为何梁朝伟梳头,没有对白和情节,却令人有感觉?是因为里面有美术、摄影、灯光、演员、导演的多重元素,最终通过影像呈现出来了。

陈文强,香港著名编剧,编剧作品有《庙街皇后》《童党》《五亿探长雷洛传》《女人四十》《唐伯虎点秋香》《功夫》等,两次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

刘震云

争吵才有好剧本

《手机》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万)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手机》探讨的是“说”对“想”的背叛,“嘴”对“心”的背叛,通过说话这件事,通过以说话为生的人,反映出了话语对人与人关系的改变,包括心与心之间的扭曲。剧本创作冯小刚全程参与,体现了他的许多智慧,是他带着剧本走。当时我们一起住在北京郊区的工厂,每天早晨8点开始工作。讨论、争执、吵架,一天没结果,第二天再吵,第二天没结果,第三天再继续,可能到第四天、第五天就慢慢呈现出新的东西来了。

刘震云,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编剧作品有《手机》《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

李冯

受众批评权不可动摇

《英雄》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2.5亿)

导演:张艺谋

编剧:李冯、王斌、张艺谋

李冯被称为中国累计票房最多的电影编剧,其编剧的《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皆为功夫大片,且在全球取得票房佳绩。但也有观众批评《英雄》“形式大于内容”。对此,李冯表示:

《英雄》的主题是“天下”,比较大气磅礴,但是结构比较复杂,把一个故事讲了3遍,这样剩下的空间就很有限,所以人物都比较单薄无力。我不会去反驳任何一种批评,我觉得一部作品问世以后,小说也好电影也好,观众或读者都可以提意见,毕竟受众对文艺作品的批评权力是不能动摇的。这时候作者如果去反驳,就显得很拙劣,好像在足球比赛中犯规了一样。与其为自己辩解,不如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到新作品当中。

李冯,自由作家,被誉为张艺谋的“御用”编剧,编剧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卖油郎与花魁》等。

石康

学院派要经市场检验

《大腕》

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万)

导演:冯小刚

编剧:冯小刚、李晓明、石康

曾有记者在采访石康时问:目前国内取得比较大成功的编剧大部分是作家出身,学院派怎么了?石康表示:

编剧是个创意人群,既然是创意人群,那他们一定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自由竞争冒出来的。作家能成为成功编剧,这是因为他们在成为编剧前经过了图书市场的竞争。学院派编剧们通过了考试的竞争,但在走出学院之前,还没有经历过市场的竞争,他们出来当然没有办法和作家比。

石康,著名作家和编剧,编剧作品有电影《大腕》和电视剧《奋斗》等。

延伸阅读

最令编剧懊恼的5个错误

文丨功夫查理

总有人问:老编剧经验丰富,为什么不自救,而要请剧本医生?牛顿力学定律告诉我们:即便是奥运会举重冠军,也没办法通过拎自己头发来让双脚脱离地面。再换个维度说,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要聊的,不是方法论,而是编剧创作的心理盲区。这些体会来自于我创作实践中血淋漓的教训,以及我审读过上百个剧本项目后的总结。我欣慰地发现,99%的编剧都曾掉进来过,不管是票房过亿拿奖不断的前辈,还是刚刚入门无知无畏的菜鸟,都难逃此劫,鲜有例外。

前4个都是心理层面的误区,无关编剧技巧。只有最后一条例外,它真的太重要了,让编剧想死的心都有了。进入正题吧。

一.知识的诅咒(Thecurseofknowledge)

简单说,就是编剧的自我沉溺在复杂背景世界中,选择将大量讯息藏在暗场,而非剧本里,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看懂了,观众也一定能懂,结果观众却不知所云。近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步之遥》。“知识的诅咒”一说,来自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lizabethNewton做的一个实验(记载于畅销书《粘住》)——志愿者被分为“敲击者”和“猜歌者”两类,其中“敲击者”拿到一份歌单,上面罗列了类似于《祝你生日快乐》之类的广为流传的歌曲,他们被要求在桌子上把歌曲的节奏敲出来,而“猜歌者”必须猜出是什么歌曲。研究人员要求“敲击者”预测“猜歌者”能猜对的歌曲百分比。敲击者认为,猜歌者会猜对50%,而实际上,猜歌者只猜对了2.5%。

为什么落差会这么大?因为敲击者一边敲击,一边可以在脑子播放该歌曲的节奏,而对于猜歌者来说,他们并没有击节者脑海中的“背景信息”,听到的只是一连串奇奇怪怪、杂乱无序的敲桌子声,自然就猜不到了。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沉溺”——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中,想当然地觉得所有人都跟自己有一样的感受,可别人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对于编剧而言,很有可能陷入“知识的诅咒”,尤其是在中后期的修改阶段。由于经历了N次长时间的讨论会,N次改稿,有大量作废版本的累积,甚至连人物小传都详尽之至,可以独立成书了,这时候,整个故事在编剧脑子里已经反复播放了上百遍,男主角为什么这么想,女主角为什么那么做,编剧心里面门儿清,甚至觉得这都再明显不过,根本不需要解释。于是乎,问题来了——读者:他为什么不肯信任女主角?编剧:哦,是这样的,在我的设定里,女主角曾经在高中的时候,骗过男主角一次……读者:哦,但你没写出来啊?编剧:……读者:那他又为什么会突然喜欢女主角?编剧:你没看到伏笔吗?我写了这个男主角每天下班后,会从超市里绕行,就因为他想找机会多看女主角两眼呀?读者:啊?女主角在超市上班?编剧:不是。我想的是,女主角每天会自己买菜做饭,每天下班后都会在超市里准时出现……读者:哦,但你没写出来啊?编剧:……相信大家对以上对话都不陌生。忘记交代人物关键前史,或者对于某个伏笔隐藏太深,或者关键细节一笔带过,没有强调,暗场戏太多,完全超出了观众的脑补范围……都是典型症状。要解除“知识的诅咒”,跳出自我沉溺,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四个字:换位思考。站在观众的角度,审视这个故事。观众不是编剧肚子里的蛔虫,你千万不能天真的认为,观众看到的,一定是你脑子里看到的。电影不是靠编剧脑子里的设定来完成的,而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作展示出来的。不是你说男主角孤僻,男主角就真的孤僻了。观众要看到的是,他一个人住,一个人吃饭,甚至上厕所都不用关门;在朋友聚会时一个人躲在角落……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我们虽不必迎合观众口味,但必须遵守观众接受信息的基本规律。另一种版本的“知识的诅咒”,则是不加节制的知识炫耀,尤其是在写行业剧的时候,编剧研究了大量背景资料,发现诸多有趣的知识和细节,恨不得一股脑儿地全部塞进故事里,写几段情节,就解释一段概念。造成节奏拖沓,张力稀释。二.节奏先行类型片的节奏,是初学者最容易掌握的。我曾经推荐过一本编剧教材,《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它将主流好莱坞类型电影拆解成了23个故事段落,让人大开脑洞。

只要你按照这个规律来,不论桥段好坏,单说节奏,很容易达到一个类型剧本的要求——以90分钟的爱情喜剧为例,男女主角在何时相遇,何时爆发首次冲突,何时产生误会,何时彻底闹掰,何时重归于好,都可以提前规划出明确的时间节点。通过计算节奏,迅速搭建起整个剧本的框架,会让编剧有很大的成就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潜藏其中的创作陷阱。一旦节奏算好了,编剧很容易开始“倒推着写”,为了误会而误会,为了原谅而原谅,罔顾铺陈是否到位,忽略角色是否真的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甚至不惜用纯粹的意外事件来推进故事,通篇都是“编剧说了算”,角色没有陷入“不得不”的状态,观众也没有足够的代入感,无法移情。典型的观众反馈——“他们怎么突然就相爱了?是我漏看了吗?”“怎么说变就变啊?莫名其妙啊!”“这也太巧了吧?”……按照类型的节奏,倒推着写,完全放弃了让一个故事自由生长的机会,就算完成度不错,也只会是一个计算精准的工业品,而不是情怀饱满的作品。三.新点子的诱惑“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为了桃子丢掉玉米,为了西瓜丢掉桃子,为了兔子丢掉西瓜,结果,兔子跑了,猴子空手而归。

创作道路上,我们就是那只猴子,总会面临无数新点子的诱惑,“其实这场戏,还可以这么玩……”“他俩的关系,还有另一种可能……”本以为是捷径,后来发现是陷阱。写着写着,都忘记当初要写什么了。另一种情况是害怕故事不够精彩,就不断地增加元素、角色……想让自己的电影很有层次,有很大的阐释空间。最终呢?电影讯息量爆炸,反而模糊了焦点。美其名曰这是“有野心的代价”,实际上是心虚的表现。电影是一个信息承载量很低的媒介,能老老实实地说清楚一个主题,就已经功成圆满了。如果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得不到。典型的观众反馈——“主线不清晰,导演到底想说啥?”“这片子好像讲了青春、教育、爱情、友情、创业……但好像什么都没讲清楚。”“前面是爱情片,中间是剧情片,最后是动作片……”千万不要被极个别的影史经典给误导了,“你看XXX,同时讲了好多个主题呢!”……经典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的。

至于解决方案,还是老生常谈:厘清故事主题、找回创作初心。然后依此回看所有的素材。但凡游离在主线之外的,一律删掉。四.耳朵好像堵住了?聊聊编剧听意见时的心态。这是一门学问,有几种常见的误区。症状一:“不是我没写好,而是你没看懂。”“这是我的故事,我的个人趣味,你不是目标观众。”“我想要的是……我想表达的是……我为什么要去迎合观众?”这种一副“我就是自己故事的上帝”的表情,大家应该不陌生。事实上,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自负有时候是必须的。坚持个人风格,其实也无所谓对错。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你有没有真正的才华。有才华的,坚持己见,那叫风格。没才华的,坚持己见,那叫愚昧。你自己属于哪一种,也许市场会给你答案。症状二:盲目崇尚权威,漠视普通人意见明明身边有很多朋友(甚至是圈外人)可以帮你看看剧本,你却藏着掖着,认为只有大监制、导演、大编剧才有资格跟你交手,给你提意见。由此,错过了不少改进的机会。有趣的是,我的实操经验表明,把剧本扔给有基本审美sense的圈外朋友看,对方的反馈也相当具有参考价值。

换句话说,评判你的故事好不好看,找你的普通朋友就足够了!我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混乱不堪的故事投稿,请我帮忙诊断诊断,让我很无语……在此建议想要投稿给影视公司的新人,不妨先把你的故事给你身边的朋友看一圈。一般来说,大家都说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说不好,就是真有问题。他们和专业的剧本医生的差距,不在于对于剧作问题的敏感性,只在于是否能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不要盲目相信权威。有时候,权威的意见可能只是他个人口味;而普通读者的意见,却是大多数人的观感。你迎合了权威,也许会使得项目推进顺利,但若罔顾普通人的意见,很可能在上映之后遭来大规模吐槽。电影不是拍给甲方看的,而是拍给观众看的。症状三:选择性失聪编剧在听意见时,很容易“自欺欺人”。譬如,明明听到五条批评意见,只接受自己早就意识到的那一条,其他四条就充耳不闻。甚至,听到赞美就忽略了批评题材还算有意思,结构也完整,但是……”这个“但是”之后的内容全部被忽略。似乎“一好可以遮百丑”。个中危害,不言自明。一定要记住:只要读者觉得有问题,十之八九就真的有问题!不管读者是圈外的朋友,还是剧本医生,都一样。那什么时候需要选择性倾听呢?答案是:听取修改意见的时候。问题的确诊率一般会高达90%以上,修改意见的准确率低于50%。头痛不一定要医头。你得去找到背后根本的原因。不能盲从任何人的修改意见,必须根据剧本的整体状况,寻找修改策略。如果说,以上4个坑,影响到的只是剧作质量。那么,最后一个坑,则让编剧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个错误,即便不是编剧,想必大家也都犯过。它就是——五.忘、记、保、存、了!

没错,就是这么残酷!!它还有很多变种,譬如写到一半,电脑死机了,Word强制退出了,键盘进水了,电池没电了……祝全天下编剧都记得保存!!

赞赏

长按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
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chaoshi.com/bsgz/11927.html


当前时间: